2004年的5本书

(南方都市报年终稿件)

2004年的出版物印象其实和往年一样人云亦云见仁见智,其实,这样的状态挺正常的——一本书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人的恋爱对象,时髦的说法叫“绯闻女友”……沿着这个比喻往下想,假设大家的“绯闻女友”是同一个人,那这个世界不仅可怕,而且乏味。

★《小说稗类》◎张大春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张大春是台湾学者兼作家。2003年他写过一本小说,在台湾卖得很好,叫《聆听父亲》。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我”在病重的父亲床前向即将出生的自己的儿子讲述自己的父亲。那本小说情感绵密,书中运用了不少县志和族谱的素材,文字上刻意制造一种一唱三叹的繁复与浓酽。而本书则完全不同,是作者的一个演讲集,或者说,是作者在大学讲课的讲稿。书中最让我惊讶的是,早在很久很久以前,胡适已对中国文学的如下判断:“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该向那些‘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些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寻。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这判断加上书中作者对于中国经典小说且赏且析且点且评的精妙梳理,繁多已被我们遗忘的好文学、好小说复活于作者笔端,它不仅同时为我不读当代原创小说、不说当代原创小说的“偏见”提供出强大的学术依据,同时也让好小说终于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我的视野,并从此成为一个更奇异的高标。

★《疾病的隐喻》◎苏珊· 桑塔格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作者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而令人顿生慨叹的是,当我们此刻说到本书时,作者已离开人世。我不喜欢有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大谈关于桑塔格的普遍误读。因为在我看来,除非不读,如果读,一定就是误读……开玩笑地想,那些专家关于误读的判断谁能知道是不是误读?所以,我一向的观点是,关于读书,不仅如“绯闻女友”般具有私人性,同时如“孤本”一样,一定是同一本书被不同的人读成不同。浓缩本书斑斓寓意,它是说,对于人类而言,真正致命的其实正是附着于肺痨、霍乱、梅毒、麻风病、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等“瘟疫”背后的诸多文化阐释,即隐喻:它们就像刺客,掩蔽在那无数娇好无损的面孔之下;它们又像撒在伤口上的盐,让糟糕的一切变得更加糟糕……如你所知,我在前面也甬道了若干比喻,而这在桑塔格看来,其实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悲哀——它是 “屋漏偏遭连夜雨”的“雨”?也是“船破恰逢顶头风”的“风”?

★《交流的无奈》◎彼德斯著。华夏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失败的交流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彼德斯是个雄辩滔滔的家伙。他在序言中上来就引用追问交流历史的真实性——他援引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先就从心理学上轰炸掉了“交流”的硬件:“詹姆斯认为,个体意识的隔绝,是人类既定的特征,关于人与人不同的思想流的隔绝,詹姆斯说:‘这样的思想之间的割裂,是自然界中最绝对的割裂。’根据这个观点,人的硬件的连接,受制于个人秘密的经验。交流的问题由此而生。(P4)”这样的论据对于支持彼德斯将要在本书中呈现的观点,非常强悍。随后,作者开始用那种在钱锺书、麦克卢汉著作中常见的“繁复之喻”,甚至是刻毒讥讽总结人类自以为是的许多披着优美外衣的似乎无障碍的交流。将彼德斯的喻境置换为中国版,在一派“土豆土豆我是地瓜土豆土豆我是地瓜”的呼叫中,对于“交流”貌似常识的期许其实终于扯淡,好比那个已变成所谓品牌的“同一首歌”——品牌固然,但其实,所谓“同一首歌”中的那个“同”其“流行度已超过了它的清晰度”(P6)……实际发生的情形是,在“同”一首歌里,大家其实流着完全不同的泪,怀着完全不同的旧。作者认为,被刷新的交流其实是“承认一切生灵美妙的他者特性,它们与我们分享这个世界”;而“我们的任务是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斯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尽管本书作者已在2003年过世,可他的本书依旧像一个预言或一个咒语在2004年在阅读中被兑现于中国语境。本书话题被归属于“媒体生态”范畴,那“生态”二字让人明白,其实自己也是被那毒咒“打击”的一部分——尤其是当“政治”演变为“娱乐”,其实一切也都沦为娱乐。相比而言,赵薇、赵忠祥、张艺谋、冯小刚、崔永元等时代娱乐分子的任何轻狂都忽显“纯粹”且“尽职”。而更严重、更令人错目的“海啸”,其实是“娱乐”的泛化乃至深入人心。“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了化妆术”。而依作者之见,当“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当“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当“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当“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杂耍”或“化妆术”,如今还有谁对它不知道?不熟悉?

★《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经验研究》◎张柠著。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批评家的位置要么在清静的书房,要么在聒噪的现场,如何选择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儿。应该说,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简单说,清静的地方太清静,聒噪的地方太聒噪,它使得兼顾二者,即同时穿梭于清静与聒噪两个现场的想法多半只是一种罕见的梦想……在如此背景中,忽然发现本书作者兼顾两个“现场”的大作,自有一种鲜见的痛快之感。而“痛快”二字,也正是本书文本最重要的特质。它与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见解无关;与你是否同意作者在清静书房里对现实经验的重新构建乃至于作者在慌乱的现场所作出的鲜活判断与果敢的直觉无关……作者就像一个修鞋匠,而当下形形色色无数流行文化其实都是他眼中的个案或活计后,引以为荣的除了张柠本人外,或许还包括那些活计本身——作为一双皮鞋、布鞋、棉鞋或大头鞋而言,遇见一个精明的鞋匠其实非常幸运。

二○○五年一月二日

3条评论

  1. 黄先生今年不出词语笔记了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