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调关了或许就能听见

闪读|1027

hanyuyanjiuyingyongdi2ji

《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人大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P173作者赵万勋研究外国人学汉语时对于汉字“了”的过度使用。这种跟我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微末研究可以从一个奇怪角度帮助我理解汉语微妙。我原以为“了”是个语气助词,却不知它还是个动态助词:“‘了’字本身没有固定意义,其意义依句型、副词、时间以及动词的性质而定。”你昨天干什么去了?我去买书了。你买了什么书?我买了本英语字典……了,好复杂的了。

zhongchaocailan

《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杨之水著。惯常,一本书的内容简介有一说二,可这本学术考证随笔的内容提示每个字妥帖蕴藉,算滴水不漏的有二说一:“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它以考证为底色,而用了叙事的方式,意在历史、文物与文学的结合中,使语言成为一种亲切的媒介。借助考古发现而复原的古典记忆,应有它独特的鲜明,虽然相对原初的丰厚,它只是星星点点”……在这嚣张年代,“亲切的媒介”已越来越少。

rangjiyijiaozhengjiyi

《让记忆校正记忆》,上海书评第8辑。就算是超短文,有时要搞懂一个句式之妙也能消耗大半天。P64赵毅衡师评《知识分子与大众》,文中句式欧化得坚实缜密大得齿轮精准咬合之美。“说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读到过对现代知识界如此扫荡一空的批判,除了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之中”……这个后置状语如换成正常语序,力道味道当大为不同。“知识分子如果都从心底看得起没有知识的人,他们还叫知识分子吗?如果知识分子都对自己的知识不引以为傲,何必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处何在?”这串假设+反问营造出超强现场感,写它时,赵师会自觉反方辩友就站面前?

putonghuayubeijinghua

《普通话和北京话》,林焘著。在汉语方言里,北京话与普通话住街坊,最近不过。可尽管如此,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北京话“内部分歧”依然枝蔓缭绕,无限丰饶。林师认为,“这种分歧是北京话发展变化的动力之一。”这一观点也可以作为支持保留方言的理论依据之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可北京语音内部以分歧显丰富——就北京方言使用者而言,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区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都可能有各自用词造句表达方式的不同。比如“在北京住”的“在”可以念成“zài”,也可以念成“zǎi”;“把自行车丢了”的“把”可以念成“ bǎ ”,也可以念成“bǎi”……正是这些内部分歧组成多姿多彩北京方言。老词儿说求同存异,这四个字对于方言与普通话共存而言,应该就是底线了……这本小册子放洗手间,读了两遍后,觉得还可以再读一遍。

gelasiyandou

《格拉斯的烟斗》,黄灿然著。这书我常翻,却矫情,故意不翻完。读过了有时也像没读过,再读,又有新意思。翻开这本薄薄小书就像走进一家文化杂碎饰品店,环佩玎珰,悦耳悦心。我说的不是堆金迭玉,我说的是萦绕耳畔的,也可以是某种雅趣,它也像声音,把空调关了静静读,或许就能听见。

8条评论

  1. 支持黄老师!喜欢看您的博客,信息丰富,风格诙谐。

  2. 我纠正一个外国朋友“了”的过度使用
    告诉她这个主要表示完成 不表示过去
    那孩子聪明 居然少了好多误用
    现在想来还是有些草率啊

  3. 有毛病!真tm有毛病!把《华尔街日报》封了!没地撒气,上这里嘚吧两句,撒撒气!知道这里有同道。

  4. 老邪不正点,奈黄sir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