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史

公共批评远比古代定期官报重要得多,因为这二者并不是始终共存的……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由士大夫践履不绝的公共批评的潮流,只不过这样的事实不为中国新闻与舆论史专业的学生所知罢了。(林语堂)

zhongguoxinwenyulunshi.jpg037|《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作品

在史料组织乃至所谓“史”的规模化呈现上,林语堂这本鲜为人知的英文作品并无更多优势。可在本书中,“新闻舆论史”命题下大部分敏感话题林师基本上都说到了:从古代舆论批评,到从一开始就与新闻规律满拧的国产报纸,从政治雷暴高压下无数短命杂志,到匪夷所思的审查制度,林师娓娓道来,全无避讳。简单说,那些一敏感就敏感个一二百年的几乎所有话题,林师并无遗漏,一一说到。它使我在阅读本书时一再恍惚复恍惚,时不时将遥远时空置换为当下或眼前,就发现,很多链接因敏感而成为死链,很多关键词因敏感而成为一页页“你所搜寻的页面并不存在”的虚妄……谈论敏感果真比敏感本身更为敏感。

“审查官永远是世上最荒唐的职业。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总是大家诅咒和嘲讽的对象……我曾与图书杂志审查处的一位负责人交谈过,结果发现他极为招人喜爱。这样的人当审查官,显然是入错行了。他被置于这样的窘境:要么,像手持剪刀在大街上逛来逛去以改良女士服装款式的广州警察一样,对自己并不在行的作品乱改一气;要么,对自己不懂的作品不做任何删改,从此不再以此谋生。”林师的这段文字在我的联想里喜感画面感现实感十足。我当然不会再去复述我想到的究竟是哪些画面哪些喜悦哪些超现实链接,我只是私下里很开心就好了……就算最锋利的剪刀也只方便将美女曳地之裙改成超短吧?

本书第三章林师专论古代歌谣,虽此前知道谣谚与世道的繁复纠葛,但没想到,在彼时彼刻的海量谣谚里,并不全以讽谏为要。机智是一定的,幽默也是家常便饭。秦始皇专政期间,舆论备受摧残,其时,甚至连“偶语”乃至“腹诽”都可在法律上判处死罪。可即或如此,诗歌乃至民谣民谚依旧海量喷涌。王莽专政期间,跛脚将军隗嚣野心勃勃,曾在开疆辟土后妄图称帝天下而未遂。民谚里一首嘲笑他的“段子”既讥讽他的徒劳,也揶揄他的瘸腿:“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民谚至今听去,不仅诙谐幽默,且其本身仍闪耀出至理之光。

所谓民谣、歌谣、民谚乃至顺口溜之类的创作与流传,自古来就一直是一种常见群众运动,有如今日人人都既然短信写手,同时还是短信媒介和短信消费者。各个阶层甚至都会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写下圈子意味浓郁的歌谣或民谚,如东汉灵帝时就有所谓“太学谣”——近三万多首由太学生撰写的歌谣……而这些在林师的研判里,是一种时事评论,一种舆论表达,一种以民间语文样式出现的公共批评:“中国人很关心政治……数量惊人的政治闲谈,在中国从未形诸文字,但这些茶馆、密室里的言论,使一切官方审查制度徒为具文。只要有佳言隽语,或者切中肯綮的评论,大家定会口口相传,使其传诵一时。如有令人茅塞顿开之警语,或语涉双关之妙句、令人难忘之旋律,就能在统治者身后,得以不朽”……读林师如是宏论,感觉竟是在读他新写的博客,更新时间就在今日凌晨。

6条评论

  1. 审查官永远是世上最荒唐的职业!

  2. “很多链接因敏感而成为死链”我就喜欢敏感的,都死链。

  3.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这些广电局之类的东东用政治狠狠地扼住了中国电影,敏感啊敏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